周忠和院士:汇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 | 科技导报

发布者:双创学院发布时间:2023-06-08浏览次数:10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技导报 ,作者周忠和

科技导报.

中国科协会刊—《科技导报》官方账号

图片

周忠和院士:汇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音频版)04:33

图片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生物学,参与科学文化与科学普及等社会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是为新时代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提供了实践指南。

科学普及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培植沃土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科学普及则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培植沃土。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强科普工作是培育创新人才、践行科技惠民的客观要求,也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筑牢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科学普及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基础性作用,强化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构建了科普工作的新格局。国家对科普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0年的3.27%大幅上升到2020年的10.56%。特别是《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到2025、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的素质比例分别达到15%和25%的宏伟目标。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修订已被全国人大提上了议事日程,标志着中国迎来了科普的春天。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的形成是实现“一体两翼”的前提。一体两翼和大科普的理念相辅相成,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以进一步提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形成全社会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形成科技创新与科普事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实现《意见》提出的宏伟目标,首先全社会要在认识上自觉拧成一股绳,坚决摒弃形式主义,才能在现实中化为强大的行动力。其次,《意见》提出的许多具体的目标和举措,关键是如何落实到位。譬如各级政府部门需要落实对科普人员、活动以及场所的经费支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需要明确一定比例用于科技人员的科普活动。现实中,科技人员做科普也常常遇到“四不”窘态: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长的困惑。要加快形成大科普格局,科技人员的这些后顾之忧就不能不逐步加以解决。

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还需要不断加大投入

除了重大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外,对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优秀的科学与技术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还需要提供长期、稳定的生活和科研条件,才能够使得他们心无旁骛,十年磨一剑,从而不断实现从“0到1”的突破。科技体制和科技评价制度的改革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需要克服功利主义的思想,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扰,让科技评价真正回归学术;不断弘扬科学精神,对科研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只有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才能真正培育有益于创新的土壤。

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勇担使命,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一方面,青年科技工作者需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青年科技工作在新的时代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具备更好的国际视野与开放合作的精神,提升职业素养,辩证处理好事业、生活和国家需求的关系。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科技的未来与希望,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不仅在工作上,而且在生活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努力创造真正有利创新的文化氛围,包括科学的评价制度、公平的经费申请、合理的职称和奖励渠道、宽松的学术批评和交流平台(包括国际合作)等。